田冰冰:放下心中的执念,才是解决学生问题的开始(附强迫症缓释偏方)
2 这是田冰冰老师班主任工作第39讲,点击上方“创意班主任”微信公众号,即可连续关注。
一次班主任工作交流会的现场交流环节,有班主任问了我两个问题,有意思又有价值:
这位班主任提到,他班上有个学生特别不爱背课文。老师抓背课文任务追得紧了,学生退学了。老师尽职尽责把学生劝了回来。面对二度返校的学生,老师也主动降低了要求,试着和学生沟通只要一个学期能背四首古诗,就算过关。没料到,该生又退学不来了,至今为止仍然失学在家。
另一个班主任说到,班上新转来一个学生,数学9分,语文0分,本来这样的学情应该从一年级开始读起,但是现在却要在三年级来就读。这个学生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。
我回答两个问题的开场白分别是:
你为什么非得让他背书啊……
0分好,每一分都是你给他带来的进步……
看似玩笑的话,引来全场爆笑和掌声。其实,我真的没打算开玩笑。
老师当久了,是容易形成程度不同的强迫症的,例如我。
当是否有必要背课文,成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,甚至有可能影响到学生放弃学业时,这课文,不背又何妨?当学生已然0分的起点时,你再也不用担心,你的工作实效不好量化,每一分都是因你而来的进步。
在解决许许多多类似学生问题时,班主任放下心头的执念,才是解决问题的开始。
一、放下对“既定目标”的执念,基于学情重新设定靠谱的目标
“让我不管他(她),有没有可能?他的分数会连累我的班级总分,他的表现会影响我的绩效考核?他……”也许你会有一连串的反问在等着我。
不是要你不管,恰恰是不要着急。教师不急于一时去解决问题,因教师的情绪稳定而带给学生的稳定安全感,才为重新开启和谐的师生对话提供了可能性。
面对棘手学生问题时,有时恰恰是急于把学生拉回到既定轨道上来的这份执念,把教师和学生拉到了战壕的两方。对立的状态,是无从衍生教育的智慧的,更容易让学生惶惑甚至产生抵触。
我家小女儿是一个有着在校午休入睡困难症的幼儿园小朋友。她多次很苦恼地跟我说:“妈妈,我躺在学校的小床上,眼睛闭不上。”这样的僵局很快被她的老师破解了……
“妈妈,我今天又睡着了!”我女儿回来兴奋地告诉我,“老师说,一周睡着两次,就可以送我一个小星星。”
“哇,好棒!老师是给全班同学说的,还是给你一个人说的?”
"老师悄悄告诉的我一个人。”
对一个小孩子多日的困扰,就被老师的主动降低标准,化解了问题。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例子,就是在告诉我们,放下对既定目标达成度的执念,为特殊学生成长的特殊时段,配置一把“临时的放大镜”,为他私人订制靠谱的一个又一个小目标,从真正的学情基础上来看生长,看进步。你才能日日有所发现,而不是天天吼到声嘶力竭,满心挫败,失望而归。
二、放下对“常用管理手段”的执念,立根现实状况不断进行调试
记得老式的总结常常有一个词是“爱生如子”,如果要我给这个词,重新解读一下。我想,“爱生如子”,不是叫我们像对自己家孩子一样肆意随意,而是教我们常常在对待学生各种“手段”之前,先扪心自问一句“假如我面对的是我的孩子呢?”
“创意班主任”微信公众号上,我最近写过一个案例《嗨!那个缺作业的老赖,让我们和解吧》。在这个故事中,我阐述了刚刚步入工作岗位之后,面对一个拖作业的高级老赖,坚持用“罚五遍”的简单粗暴方式,反反复复对学生进行同样方式的惩罚,直到最后碰壁碰到“头破血流”的故事。这就是教师群体很容易走入的典型工作误区。
面对同样一个问题,明知方法并不奏效,尝试过后,不思调整,而是用同样的方式加大力度再来一遍。试想,一个医生在面对患者的时候,不问诊病情,不对症下药,奔着同一种药不断地增大剂量。长此以往,不把患者吃出问题才怪。
即使是文中所述,一个简简单单的拖作业的问题,基于学情深究下来,1000个缺作业的理由背后,老师应该给出1000种对症下药的方式。缺作业的问题是这样,许许多多班级管理中的常态问题也都是这样。
一招不灵再换一招,追寻根源,不断调整。哪能老是一条道走到黑呢!
不断的总结常规管理当中的问题、误区和有效经验。特别是跟随不同时代学生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,适时地摒弃那些已经落伍的策略。对于班级管理而言,也要有一个方法储备的意识,不断的通过阅读和沟通,丰富自己的管理。在不同渠道的班主任经验不断的学习当中,去武装自己的大脑。而不仅仅是一条道走到黑,永远都是一副喋喋说教的老嬷嬷模样。
同时值得留意的是,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有一定的预见性,这种预见性也是建立在对已有管理经验的不断总结的基础上。加之对学生状况的敏感程度,才能未雨绸缪,预防在先。
三、放下对“限时抵达”的执念,放缓短平快的节奏转为长效关注
让爱喝酒的人参加大型宴会滴酒不沾,让多年烟龄的人一次谈话过后改变烟农生活,让天天玩手机的人不玩手机……你肯定觉得这是相当困难的事情!!!但是,班主任天天都在做类似的事情,不是么?
执着地希望别人戒掉天长日久形成的习惯,将心比心,即便是我们多年的积习,又有多大概率,样样都能一朝一夕搞定?
班主任要破除对解决问题效率的热切的追求,改变原有短平快解决问题的节奏,放弃限定时间抵达某处目标的执念,一定程度而言,这既是对学生群体的减压,也是对班主任生活状态的自我救赎。
面对很多学生问题时,要逐步在经验积累的过程去判断分类,把不同的事情区分对待,如马上办、延时办、换人办、滞后办、忽略办……同时,我们不得不勇敢或无奈地承认,有些问题,是我们这个年龄或我们这个学段力所不能及的。把个别过于棘手的问题、不能胜任的问题交给时间。这不是放任,恰恰是,重新回到学生基本学情上来,这种“放手”,能够为师生多争取一分生存的空间,而非步步紧逼的压迫感。
贴标签的行为,都只会加重“你心中”学生的“症状”!毕竟,标签常常只是放在老师心头的标签。
放下对少数问题学生紧盯不放的关注状态,这样的人盯人防守,只会把学生“盯疯掉”。大胆地把学生放回到正常学生群中,有意识的去“忽略”个别学生,去放弃那些让你紧张到目眦尽裂的问题,你或许会惊讶地发现,看似消极的“不管不理”,效果也许会胜过“当年鏖战急”。
有意栽花花不开,无意插柳柳成荫。一味着想追赶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班主任,你只能收获“你追他逃”的无奈。只有你先学生一步站定,稳稳地站定,才有可能改善和缓解对立的你追我逃的状态。事实上,没有你天天扭着学生日日唠叨,他(她)远远的看着你,反而对你好感略增。如果你舍得放下心中的成见,时不时的对他的认认真真诚心诚意夸赞几句。润泽的师生关系立马就有了,教师的权威不知不觉中又重建了。
改变学生,常常也需要解决问题的契机,暂时地放下,并不是简单地放弃,而是耐心寻找学生一言一行中值得欣赏处、闪光处,抓住即便是昙花一现的亮处持续做文章,使之成为转变学生的关键事件,成为“四两拨千斤”来点亮学生心灯的关键推手,把师生的沟通调整到稳步正向解决问题的频道上来。
班主任的情绪稳定,决定了一间教室的基本生态和安全感,而这种稳定的心态和情绪,常常来自内心的“放下”。顶着心头的万千压力,只会自塑一个厚厚的不堪重负的壳,把自己弄成了一个重度的强迫症。放下内心的执念,在微笑面对学生的时候,也许会和教育的又一个春天不期而遇。
往期文章:
交流/约稿/咨询请联系田冰冰老师微信号chuangyibanzhuren520。
问题求助,分享感受,请在文章下方留言。